上海419花园

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读后感 >

关于《罪与罚》读后感500字5篇

时间: 美怡21215 分享

上海419花园   罪与罚大家爱读过吗?这是一本心理类型的小说,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找这本书来阅读!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罪与罚读后感500字!欢迎阅读!

  罪与罚读后感【1】

上海419花园   看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情节不是很曲折,《罪与罚》读后感。

上海419花园   主要线索是主人公以一种不平凡人可以杀死平凡人的想法(精英社会),杀死了放高利息贷款的老太婆。

上海419花园   但是当他杀死她之后发现了自己也是一个平凡的人。

  其中有很多让人感到刺激的地方。

  里面的心理描写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上海419花园   特别是主人公在警察局的时候,那种智斗,更是让人惊叹。

上海419花园   但是看完这本书想到得更多的是里面人们那种受苦的精神。

  我们经常说中国人艰苦奋斗,能忍能吃苦之类的。

上海419花园   从某一方面也许是这样。

上海419花园   但是和这本书里面的那种“受苦与忍受”却有本质的区别。

上海419花园   这本书里面的人,或者说俄罗斯人的忍受与受苦精神主要是来自一种道德和宗教精神。

  他们“渴望”受苦,因为这样能够让他们心安,读后感《《罪与罚》读后感》。

上海419花园   也许心里的安慰比来自物质上的安慰更让人愿意接受吧。

  当然还有宗教精神所在。

上海419花园   但是,所想到的中国人的那种忍受与受苦更多的是来自于一种生存的“智慧”。

  一种隐忍,一种“独善其身”的想法,一种为了生存,可以放弃放弃很多东西,甚至自尊的“劣根性”。

上海419花园   好比我们一直推崇韩信的胯下之辱,甚至还将其放到教科书里面。

上海419花园   它一直在告诉我们,为了生存,其他一切都是浮云。

上海419花园   怪不得中国人的那种“拓荒”能力那么强。

  怪不得在全世界各地中国华人都能很好的生存着。

  当然还有一个就是“独善其身”。

  个人各扫门前雪,不是我的事我就不理。

上海419花园   以至于我们能够围观落水的人而不去救援。

上海419花园   甚至还当做娱乐来看。

上海419花园   无事生非,惹来一身骚又何苦呢?唯有生存才是硬道理。

  罪与罚读后感【2】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罪与罚》,它是俄罗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

上海419花园   小说描写了一个贫困交迫的大学生,因痛恨放高利息贷款的老板娘的盘剥,愤而行凶却自以为是伸张正义。

  然而杀人的恐惧,良心的谴责,使她饱受心灵的煎熬,整天心惊胆战。

  最后在爱人,朋友,家人和警官的帮助下,投案自首。

上海419花园   这样,她整天就不在发生心灵的恐惧。

  想对大学生说:我知道你们都很痛恨那个老板娘,但你已经知道那个老板娘已经身患肺病活不了多久,但你为了伸张正义的名称去杀人,这样是不对的。

上海419花园   想对老板娘说:你的凶狠压榨穷人的钱,谁都知道,难道你想一直走在黑暗里,不去寻找光明,再加上只做坏事不做好事,你真是罪大恶极。

  当高山的崎岖变成了坦途,当古老的文明随着炽热的岩浆和无数沸腾的生命一起跌入黑暗的深渊,当辉煌的王朝在一片复辟之声中再次走向战争的漩涡中,沕穆的历史经书是始作俑者的迂阔之论,还是历史的倥侗,是上古的情思还是梦幻泡影,却早已成为不辨的真理。

  《罪与罚》读后感【3

  青年拉斯科尼科夫杀了两个人,一个是计划内的,一个是计划外的。

  事实上,在整个犯罪过程中充满了计划外因素,某种恐惧使他连大门没关这个严重的事实都忽略了。

上海419花园   放下斧头那一刻起他就崩溃了:“难道是我杀死了老太婆吗?我杀死了我自己,而不是老太婆。

上海419花园   拉斯科尼科夫有一套自己的犯罪哲学,他把人分为两类,一类是平凡人,他们只是繁衍同类的材料,必须俯首帖耳地做奴隶;另一类是非凡的人,他们是统治者,可以不受法律和道德的约束,甚至可以随意杀人。

  为了把自己和家人从贫困病苦中拯救出来,也为了实践一下自己的那套理论,他举起斧头,结果了两条人命。

  杀了人之后,拉斯科尼科夫的生活便堕入一种地狱般的焦躁。

上海419花园   三种来自不同方向的审判紧紧擭住了他。

上海419花园   一是代表法律和社会力量的审判官波尔费利,一是代表上帝之爱的索尼娅,最后就是来自拉斯科尼科夫内心的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的道德谴责。

上海419花园   这三种力量最终把拉斯科尼科夫摧毁,他选择了自首,从而在监狱生活中获得解脱。

  妥氏采用强大的心理分析和戏剧性的对白把这么一个故事讲述的一清二楚,并不遗余力地坦露出他对书中每位角色的同情,不堪生活重负酗酒身亡的小官吏,为了谋生出卖肉体但却拥有高尚品格的,为爱折磨走上自杀之路的富有鳏夫,还有这位初出茅庐,未能了解到生活的全部,便向魔鬼屈服的自命不凡的主人公。

  再来谈谈这位主人公,妥氏在书末写道:“虽然他对自己做了严格的审判,他那变得冷酷的良心并没有从他以往的所作所为中找到特别可怕的罪恶,除了那个任何人都会碰到的简单的失策以外。

上海419花园   他感到羞愧,是因为他拉斯科尼科夫,由于某种盲目的命运的判决,才如此无望无声无息而又愚蠢地毁灭了,如果他想使自己的良心多少得到一点平静,那就只有俯首帖耳地向这个判决的荒谬屈服。

上海419花园   至此,作者才终于点透对罪犯的最后审判,这位拉斯科夫尼科夫,他之所以接受惩罚并不是出于对所犯罪行的忏悔,而是大难临头束手无策的妥协,在他的内心深处,自己的那套犯罪哲学依然在发挥效用,“那些人成功了,因此他们是对的;而我呢,失败了,所以我没有权利迈出这一步。

  罪与罚读后感【4】

上海419花园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就大概知道了情节内容,大大影响了阅读体验。所一对于一些没看过的名着,最好不要去看简介解析之类的,那样会影响自己对于一些东西的思考。

  这是我第一次看这种,主角算不上是好人的书吧。甚至是坏人,但也并不是那么的坏。读者在阅读小说时或传记之类时,会下意识地喜欢主人公,站在主人公的角度思考问题,觉得一切都是那么合理。这是好是坏呢?

  情节非常紧凑,似乎是陀氏的特点。让人看上了瘾,只花了一周不到就看完了。也确实没有什么环境描写之类的。陀氏一直在描写人,而且不着重于外貌,而是心理。对于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心理描写甚至让人觉得陀氏真的杀过人。

  我不太懂得这种书该怎么写书评。只能简要地写写我对小说中的人物的理解。罗季昂·罗曼诺维奇·拉斯柯尔尼科夫(罗佳),本书的主人公。于痛苦中思考出关于伟大的人与平凡的人的区别:平凡的人循规蹈矩、受人支配、犯法需要受到严厉的制裁;伟大的人则不受一切法律的约束,他们是权力的拥有者,是支配者,为了某一伟大的目的,可以牺牲那些平凡的人。

  罪与罚读后感【5】

上海419花园   围绕着灵魂的拷问和救赎,《罪与罚》开始了直逼人心的解剖。冷峻峭厉的文笔,让人读得异常艰难;深入骨髓的文字,无情地展示人性的虚伪、冷酷、残忍和搏斗。

上海419花园   19世纪的俄国文学灿烂辉煌、光彩夺目,涌现出像普希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享誉世界的文学大师,让后人敬仰不已,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其中非常杰出的一位作家,他们被冠之以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笼统地讲,这大体不错;但从细微处看,从文字魅力看,从语言的圈套来看,从人物塑造来看……从各个方面来看,用心品鉴,我觉得这远远概括不了陀氏的风格。

上海419花园   有人说《罪与罚》,是一部卓越的社会哲理小说。与许多俄国同时代的小说一样,作者在《罪与罚》反应了俄国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探讨了贫穷与犯罪等一些社会问题。

上海419花园   有人说《罪与罚》,是一本社会心理小说。小说以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后受到良心和道德惩罚为主线,展现了拉斯科尔尼科夫在杀害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及其妹妹丽莎维塔后挣扎、焦虑、忏悔、亢奋、抑郁、颓废的复杂内心,复杂的心理活动交织出现,呈现出令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心理落差和事件的跌宕起伏,让人惊愕与困顿……

上海419花园   然而,我倒觉得《罪与罚》是对人类灵魂的拷问和救赎,是对不合理现实的控诉和愤懑,更是对人类自身的前途和未来进行了艰难的探索与了望,正是对人类命运前途的不懈揭秘才更显得谜团重重,深陷其中难以自拔……从这维度上来说,撼人心魄的心路分析使之具有了更为形而上意义上的文学价值和享受。

上海419花园   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人有三个层面——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是在潜意识形态下的思想,代表人最为原始的、属满足本能冲动的欲望,如饥饿、生气、性欲等;本我为与生俱来的,亦为人格结构的基础,日后自我及超我即是以本我为基础而发展。本我只遵循一个原则——享乐原则意为追求个体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饱足与性欲的满足,以及避免痛苦。弗洛伊德认为,享乐原则的影响化是在人的婴幼儿时期,也是本我思想表现最突出的时候。

  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组成部分。这里,现实原则暂时中止了快乐原则。由此,个体学会区分心灵中的思想与围绕着个体的外在世界的思想。自我在自身和其环境中进行调节。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则支配,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份。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超我是父亲形象与文化规范的符号内化,由于对客体的冲突,超我倾向于站在“本我”的原始渴望的反对立场,而对“自我”带有侵略性。

上海419花园   围绕着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塑造的一系列人物极其形象鲜明地呈现了出来。

  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表面上看没有明显的动机,而实际上拉斯科尔尼科夫则认为她是社会的毒瘤,铲除她理所当然,客观上无意识中又杀死无辜的丽莎维塔,这既是逻辑的圈套,也是语言的圈套,更是生活的圈套,还是作家的圈套。

  表面上看来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作为一个救助者出现在马尔美拉多夫的家中,他先是把受伤了的马拉美拉多夫护送回家;在其死后又出资帮助其孤儿寡母安排葬礼;在索尼娅受到陷害时又助其洗清冤屈。卡捷琳娜甚至将其当成家里的靠山和救星,指望着他能够帮助她开办女子寄宿学校,从而彻底摆脱贫穷悲惨的命运。而实际上马尔美拉多夫一家才是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拯救者。当拉斯科尔尼科夫救助重伤的马尔梅拉多夫后,之前痛苦不堪的心灵却因一个怜悯和救助而有了全新的感觉,心中产生了一种生命感和力量感,觉得自己的生命并未和那个老太婆一起死去。而索尼娅正是他最终获得拯救的“圣母”。

上海419花园   斯维德里盖洛夫,这是一个老奸巨猾的享乐主义者,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哪怕去栽赃陷害别人,只要对他有利他就去做,而从斯维德里盖洛夫的行事说话来推断,他很可能年轻时和拉斯科尔尼科夫一样,曾经很狂热,也很聪明博学,但当一切梦想破灭后,他所选择的道路就是纵欲和享乐,但是当他对漂亮女人的无限欲望在杜尼亚那里受到挫折之后(他甚至想强奸杜尼亚,但最后一刻放弃了),他就意识到自己的生命终归虚无。

  卢任要娶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妹妹杜尼亚就是因为她贫穷而且美丽,所以能把她很方便收做自己的奴隶,并且还要她感激他,把他当作恩人。

  陀氏的小说世界,揭示了一个残酷扭曲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面充满着人和人之间的对峙和战争,伴随着吵闹和咒骂,甚至是癫狂的呐喊,无怪乎鲁迅这样的作家也说妥思妥耶夫斯基太伟大,但是只敬服,却总不能爱。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事》一文里,鲁迅说:“一读他二十四岁时作的《穷人》,就已经吃惊于他那暮年似的孤寂。到后来,他竟作为罪孽深重的罪人,同时也是残酷的拷问官而出现了。他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他们,不但剥去了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而且还要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之下的真正的洁白来。而且还不肯爽利的处死,竭力要放它们活得长久。而这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仿佛和罪人一同苦恼,和拷问官一同高兴似的。这决不是平常人做得到的事情,总而言之,就因为伟大的缘故。但我自己,却常常想废书不观。”

  眼下,艰难地阅读这本小说,正暗合了某种心理,在这种心理和生活的压迫下,《罪与罚》刻骨铭心,这是很多年轻人无法理解的,也许有些书注定要用心才能读得通……

相关文章:

1.关于《罪与罚》读书笔记5篇

2.关于《目送》读后感500字5篇

3.关于《呐喊》读后感500字5篇

4.

5.

43264